链接高质量发展新路径——金融强国五大“力场”动能澎湃
7月的北京,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目光再次汇聚。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链博会)正如火如荼地举行,以“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为主题,搭建起全球产业协作、创新交融的顶级平台。在这场聚焦先进制造、数字科技、绿色农业等六大产业链的盛会上,一个关键角色愈发凸显——金融,正以其创新、融合、韧性的力量,深度赋能产业链升级,护航供应链安全,成为链接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核心引擎。而链博会,正是观察这股澎湃金融动能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支撑国家战略的绝佳窗口。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金融宛如经济的血脉,其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国家经济稳健增长的关键支柱,更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尺。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GDP同比增长5.3%,其中第三产业贡献率达5.5%。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力度稳步提升,社会融资增量达12.74万亿元。尽管二季度GDP环比增速提升至1.1%,呈现复苏态势,但相较于一季度1.2%的环比增速,仍显动能不足。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从上半年的金融数据看,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明显,我国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低位下行,同时信贷结构持续优化。这更凸显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价值。
从资源错配到结构重塑:制度创新与风险管理破解发展难题
破解资源错配与周期波动的结构性矛盾,正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不断取得突破。2024年,央行推出“科技创新再贷款”,构建起“央行激励—银行配套—企业受益”的信贷闭环,重点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关键领域的技术改造。截至2024年11月15日,金融机构已与1737家企业和项目签约近4000亿元。这一政策有效激发了生产要素的活力,畅通了资源配置的路径,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扩大内需的关键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政策工具正与前沿的风险管理研究形成叠加效应。在本届链博会上,中国人保联合中国贸促会发布了《2025产业链风险研究白皮书》。这份全国首创的白皮书聚焦低空经济、大飞机、储能等9大关键产业链,创新性地从战略、采购、销售、运营、财务五大维度进行“链式”风险扫描,精准识别薄弱环节,并提出“一链一策”的系统性风险解决方案。这标志着风险管理正从传统的“一企一策”单点保障,向服务全链条韧性安全的“系统防护”转变,为金融支持产业链升级提供了坚实的风险缓释与制度保障。
科技创新再贷款与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政策协同发力,推动高技术制造业中的信息服务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在1-5月的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1.4%、24.2%。“精准滴灌+系统集成”的模式,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以“金融活水”浇灌创新与绿色动能:链式服务赋能实体显成效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源。“科创金融”与“绿色金融”作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两条主要战线,已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生态。
在科创金融方面,建设银行创新打造“科企融资链”产品体系,通过分层服务实现精准支持,推动信贷服务“向早向小”,全力提高中型企业的授信可得性和便利性。例如,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为赛得利公司提供9800万元科技创新再贷款,解决了企业技术升级的资金需求。而在第三届链博会上,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的“交银创投贷”成为焦点,该产品依托多源数据融合与投资机构深度交互,搭建高效智能授信模型,以投资机构的实际投资额为核心参考,为科技企业提供快速授信,其“双线风控”体系通过银行与投资机构的信息共享,实现了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彰显了链博会作为金融创新成果展示平台的价值,为北京“三城一区”等科技园区注入金融动能。
在绿色金融领域,招商银行与深圳能源集团合作推出粤港澳大湾区首单绿色ABCP产品,将风电、光伏等补贴应收账款转化为流通票据,盘活18亿元资产,打通了绿色资产与资本市场的连接通道。同时,中国人保在本届链博会上发布了针对低空经济、算力、集成电路、储能等九大重点产业链的专属保险创新产品。这些产品突破传统模式,采用“一链一策”策略,组合型产品覆盖研发、生产、物流、销售全环节,形成“点、线、面”立体保障网络;单一风险产品如“算链保2.0”则深化风险减量服务效能。人保现场与低空经济、算力等产业链代表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以“保险+产业链”定制方案提升产业链整体韧性安全,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屏障。
展开全文
区域联通与人民币“出海”齐头并进:拓展金融新空间
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有望重塑国际金融格局。2024年,“跨境理财通2.0”升级成为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的标志性工程,在准入门槛、额度、产品和机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优化。2月至12月,深圳新增投资者2.4万人,跨境收付达386亿元,较1.0版本增长超六倍,占大湾区总量的45.7%。同时,资本项目数字化与再投资免登记试点落地,将资金从入账到支付的周期缩短至1天,极大提升了资金流转效率。
在“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方面,2024年中国—东盟贸易额达6.99万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同比增长35%,占比升至28%。中资银行通过支付便利化(如中柬二维码支付)、结算网络(东盟10国接入CIPS)、本币合作(三大市场超1500亿元人民币结算),推动“融资—支付—系统”一体化协同,助力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占比达5.8%。这标志着“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从基础设施建设走向货币生态共建的新阶段,而本届链博会“链接世界,共创未来”的主题,正是这种开放合作精神的最佳诠释。
技术伦理与普惠愿景的深度融合:塑造金融新生态
面向未来,技术与价值观的协同正重塑金融发展格局。蚁盾研发的AIREngine(AIFUSERiskEngine)风控引擎,代表了“负责任的AI”在金融领域的落地实践。其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AI接管复杂风控决策,减少人为偏见;二是开放300多个API接口并计划核心框架开源,让中小机构共享专业能力,推动技术普惠;三是系统以可持续优化为目标,降低风控复杂度50%,保障标准一致性与公平性。这一做法与《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指引》所倡导的算法公平与数据安全高度一致。
在服务“三农”方面,网商银行“大山雀”系统引入隐私计算技术,确保农户数据在“农户秒贷”项目中全流程加密处理,入选“数据要素X”典型案例。
同样,保险业也在积极践行技术伦理。中国人保在服务产业链时,强调依托白皮书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全量风险扫描模型,其创新产品注重深化“风险减量服务”,力求在提供全方位保障的同时,通过精准的风险预警和管理,降低社会风险成本,体现了大型金融机构在运用技术提升服务效能时对风险治理和社会责任的兼顾。
实践证明,当技术创新与伦理治理并重时,金融服务既能拓展边界,又能增强包容性与信任度。
以实践引领愿景 以制度支撑创新:迈向金融强国
从链博会上交行的“创投贷”“园区贷”到人保的产业链白皮书及专属保险,从数字驱动到绿色转型、区域开放,从风控治理到伦理构建——这五大“力场”的澎湃动能正从多个维度为金融发展注入新活力、为社会发展筑牢底盘。
金融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宏观调控的延伸,更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变革的交汇点。未来,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这五大“力场”还将持续释放协同合力,不断汇聚成强大的系统合力,驱动金融强国迈入新征程。
(《国际・跃》观察员)
数据来源:
1、商务部
2、中国人民银行
3、国家统计局
4、中国建设银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