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实践 | 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性分析——基于朝阳市案例的分析

文/中国人民银行朝阳市分行副行长 李志

金融科技能够通过提供更低成本、更高效、更便捷的金融服务,改善农村和偏远地区金融生态,助力乡村振兴。本文以朝阳市为例,分析了金融科技在提高地方农村金融素养、缓解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提升涉农企业融资便利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尽管金融科技在支持乡村振兴中具有发展潜力,但面临着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银行机构下沉动力不足、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有待完善等挑战。对此,建议持续强化政策引导,激励银行研发创新,释放金融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潜能。

背景及意义

目前,中国许多农村和偏远地区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农村居民和企业获得信贷的机会有限,不利于乡村振兴发展。从整体上看,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总数约为21.95万家,约有7.14万家位于农村地区,侧面反映了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金融科技是指将技术整合到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中,以优化客户体验和交付方式。金融科技在促进金融包容性发展方面的潜在作用很明显,2015年至2023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9.93%。而同期线下银行分支机构ATM机的平均增长率约为-2%,这凸显了金融科技在解决农村金融普惠问题和作为传统银行渠道的替代品方面存在巨大潜力,为创造更公平的金融格局、助力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便捷途径。

从朝阳市的情况来看,2023年末,朝阳市城镇人口144.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51.68%;农村人口134.7万人,占48.32%;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7%)和全国平均水平(4.1%),是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市。与此同时,全市22家金融机构共443个营业网点,其中,乡镇一级营业网点139个,占比31.4%,与农村人口近半的占比十分不匹配,农村居民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仍然较低。金融科技的应用,对于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延伸服务,对于农村居民获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金融知识和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现行效果分析

为支持乡村振兴,朝阳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发展金融科技,赋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产生活,取得了一定成效。

1. 提高农村金融素养,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金融知识对于有效利用金融服务至关重要。借助金融科技,不仅能够提供金融服务,还可以教育乡村用户如何使用金融服务,确保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群众能够从金融服务中受益。为满足农村主体金融服务需求,朝阳柳城村镇银行设立金融服务站,借助政府平台,整合社会众多资源,提供一套完整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并依托线上“项目管家服务”机制,引入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公司、评估公司等专业机构,免费提供法律咨询、财税咨询、保险咨询、房产评估等配套综合体系。金融服务站选址均设立在乡镇政府或村委会,由政府负责日常管理,银行机构负责业务办理,人员由乡镇或村“两委”干部,以及银行机构工作人员组成,银行机构不定期到金融服务站办理业务、开展咨询、普及金融知识等。

目前,柳城村镇银行共成立金融服务站39家,通过金融服务站累计投放信贷资金28098万元,借助金融服务站汇集信息优势,积极创新信用贷款服务模式,将生猪、牛羊等活体畜禽抵押贷款,农业设备设施、圈舍、库存商品及产成品等浮动抵押贷款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联动,拓宽农业经营主体抵押质押范围。另外,以金融服务站为基础,积极拓展信息资源收集渠道,为服务“三农”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高标准的综合服务体系及优质的营商环境,包括与相关机关单位联动开展普法、妇联巾帼创业调研等,为“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服务保障。

2.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缓解农村金融信息不对称现象。2018年,喀左县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建立了基层政府信用道德管理系统“道德银行”,探索积分制治理新模式,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行为转化为道德积分,积分可兑换实际物资。以“道德银行”体系建设为基础,2021年,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与喀左县政府合作,实施“道德银行”线上化项目,通过注入金融科技力量,由银政双方共同搭建。政府管理端已实现村民信用信息随时查阅和统计,并成为政府便利高效的信息发布渠道;村民应用端已实现用手机App登录道德银行系统即可获取村委及镇政府发布的各项信息,自主申请信用积分、自主兑换积分等便捷操作,首批6个行政村1048条村民数据已导入系统,并开始应用。该项目以社会信用体系、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及管理制度为依托,建立了农村经济主体经营信息数据库、信用信息数据库及信用评价模型,成为农户信用评价信息的重要来源。通过对农户开展“星级家庭”“星级志愿者”等系列模范评选活动,对各项排名前15%的村民、家庭户分别进行二到五星级等次评定,四星级以上农户在镇域内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贷款时,可享受免抵押、免担保服务。

展开全文

截至2024年3月末,建行喀左支行已累计为喀左县公营子镇32户符合基本信贷条件的星级农户(家庭)进行授信,累计授信金额1056万元,并在市场利率基础上给予每户5个BP的优惠。通过“道德银行”系统数字化建设,有效增加了农村信用信息来源,减少了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乡村信用体系实现赋能。

3. 提升涉农企业的融资便利性,降低服务成本。农发行朝阳市分行“辽粮标准e仓单”玉米数字化供应链融资产品是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N+1+n”供应链金融产品,以核心企业(N)信用和粮食仓单质押为信用基础,以信息化数字平台“易谷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为产销衔接主体“1”,对中小粮食收购企业“借款主体n”给予信贷支持,运用实名认证、电子签章、电子合同及区块链数据存证等技术,确保粮食权属的唯一性及业务资料的合法性,搭建了以粮食为基础的信用体系,大幅度降低粮食贸易的沟通和交付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粮食企业普遍存在的抵押资产与资金需求量不匹配难题。该产品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截至2025年2月,朝阳市农发行累计发放“辽粮标准e仓单”模式收购贷款6664万元,支持收购玉米3.1万吨。

存在的困难

1. 基础设施薄弱制约技术应用。尽管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截至2024年底,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额高达17.9%,农村互联网覆盖率较低,移动支付等新型金融工具的基础设施不足。这不仅限制了金融科技服务的普及,还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业务单一,金融产品和覆盖范围有限。此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农村居民生活行为数据的收集和利用不足,制约了金融科技在农村的深入应用。

2. 投资分布不均导致动力不足。当前,银行机构金融科技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业务量少、研发成本高等问题导致银行机构缺乏业务渗透到农村地区的动力。以朝阳市为例,2021年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2.9%,农林牧渔贷款占比不足1%。这反映出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业务量少、收入低,加之农村集聚程度低带来的研发难度大、成本高,进一步削弱了金融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力度。

3. 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有待加强。风险与回报的不匹配是制约农村振兴金融支持的重要因素。银行机构在支持乡村振兴时不仅要承担更高的运营成本,还要注意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而大多数技术早期研发针对城市,在农村地区的适应性不足。此外,监管框架经常滞后于技术开发,给部分金融科技应用带来不确定性。目前,农村金融科技应用的针对性监管政策尚有缺失,需要完善监管框架,既保障消费者权益,又鼓励技术创新。

政策建议

1. 重视信任与安全问题,提升金融素养。农村居民由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对金融科技缺乏信任,存在“不敢用、不会用”的问题。因此,建立农村居民对金融科技的信任至关重要。银行机构应优先考虑安全性和透明度,通过简单易懂的宣传方式,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开展政策宣传,打破知识壁垒和信息壁垒。同时,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丰富融资渠道,提升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金融科技服务。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金融科技应用。加快构建农村信用体系,丰富融资渠道,提升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金融机构的服务网络应覆盖农村地区的各个角落,方便农民及时获得金融服务。同时,鼓励县域地区政府部门与电信部门合作,通过提供补贴、降低费用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优惠网络套餐,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实现掌上操作。此外,还要加强监管,杜绝虚假广告发布和平台虚假信息,创建绿色网络环境,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良好的环境。

3.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技术创新。政府应加强对金融科技的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技术手段,增加对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的研发投资,简化操作流程,提高农民获得信贷支持的便捷性。例如,涉农贷款可以创立“白名单”制度,筛选符合信用贷款条件的农民客户纳入“白名单”,实现快速审批和放款,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致富提供资金支持。

(此文刊发于《金融电子化》2025年4月下半月刊)

评论